第9节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4、南京!南京!

    横涧山一战,出其不意,以寡击众,打出了朱元璋的名气。

    名气是一种无形的价值,一笔无形的本钱,会产生品牌效应,让趋者云集。

    但名气又是一种拖累甚至危险,对于树干来说,招风的树枝从来只有两种命运:分杈或被砍掉。

    现在朱元璋手下人马急剧膨胀,从几十到几百到几千,眼下更是达两万之众,这不仅会让同辈诸将眼红,也会引起郭子兴等头领不必要的猜忌。

    另外,濠州小城一座,易攻难守,在元军数次围困中,都是靠了运气才化险为夷。不仅仅是元军,就在义军大旗下,也有人在打濠州城的主意。

    形势危如累卵,而城内主人郭子兴却仍旧宅在家里享清福,掩耳盗铃,得过且过。

    朱元璋明白这点,所以他必须抓住时机,寻找新的地方去发展壮大,让敌人无法一口吃下自己。

    横涧山之战后不久,朱元璋便向郭子兴提出向南发展,他给出的理由很简单也很充分:濠州北面基本是刘福通等友军的地盘,而元朝在南面的统治却较为薄弱,相对容易攻打些。

    老郭欣然应允,一则朱元璋好歹也是自己人,向南扩大地盘只好不坏,不然粮饷从何而出?兵源从何而出?二来这人不在自己眼前也好,太认真太勤奋了,愈发显出自己的懒散和无所作为。

    就在这年夏末,朱元璋率领自己的全部人马向南进发。

    当队伍行至妙山一带时,冯国用与冯国胜兄弟率众来投。

    冯氏兄弟在当地是出了名的读书人,一向少与真正读书人来往的朱元璋很是好奇兄弟俩的装束,他问道:你们既然是来投军,怎么还穿一身儒装?

    冯国用的解释是,来得太匆忙,没来得及换。

    言毕,三人哈哈大笑。

    冯氏兄弟是当地士林中的特出之辈,二人不仅自幼读书,而且还精通兵法。眼见天下大乱,便在家乡结寨自保。听闻朱元璋的名气,便前来投靠。

    三人坐定之后,朱元璋试着问道:两位既是读书人,想必定有高见,恕我冒昧一问:环顾当今天下,纷扰异常,有何安定良策?

    实话说,朱元璋眼下驻扎的地盘都成问题,还真没到风云际会,纵谈天下的地步。但卖草鞋的刘备,带着屡战屡败的杂牌军,有幸遇到诸葛亮,都能来一番指点江山的隆中对,朱元璋这一问实在也不算过分。

    时年三十出头的冯国用,早在走出家门以前,就已对天下大势进行过一番思量,此次算是有备而来。

    但面对朱老大的问话,他沉吟了半晌。

    然后,缓慢有力地说了六个字:有德昌,有势强!

    听到这几个字,朱元璋先是心头一震,继而有些疑惑不解:恕在下愚钝,还望先生明示!

    冯国用也已觉察出朱老大情绪的细微变化,他觉得不需再卖什么关子了。于是侃侃而谈:我们南面的金陵,有龙蟠虎踞之势,历来为帝王之都……以今日形势来看,当先攻下金陵,定鼎于此,然后再命诸将四出攻伐,救生灵于水火,倡仁义于远近。如此,则天下不难定也!

    冯国用此言,绝非一般书生空谈,而是根据朱元璋眼下的实际情况,总结出的最切实可行的办法。既具有宏观指导意义,也具有实际可操作性。毕竟,对于濠州来说,南京是近在咫尺的大城市。南方各支义军也不是没打过南京的主意,但付诸实施的基本没有,原因很简单:这块骨头太难啃,最终他们都跟郭子兴一样——选择了视而不见。

    冯老大这番话,如果对其他义军头领去讲,换来的或许是一阵哈哈大笑——攻打南京,买卖太大,咱本儿小玩不转。但对于朱元璋,就另当别论了。表面上,他尽量克制住自己,一副镇定若常的样子,内里却已经心潮澎湃。

    早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初游金陵,见此地形势优越之极,就不禁感叹:“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金陵“虎踞龙盘”一称由此得名。

    而在当时看来,朱元璋最有必要夺取的大城市,就是金陵。至于能力,现在的确还不具备。

    金陵城既形势险要,又紧靠江浙粮仓,如果能够在这里站稳脚跟,那么对于未来的生存发展甚至皇图霸业,无疑都是最为有利的。

    夺取金陵就意味着夺天下之半,聪明的朱元璋当然听得出这番话中的分量。

    所以,他仰天叹道:老天待朱某不薄,送来二位先生!

    从此,冯氏兄弟留在义军里,“皆居帷幄,预机密焉”,成了朱元璋身边的高参。

    有人也许会问:依当时的形势看,既然大家都是反元的,直接北伐,攻下元大都多省事,何必掉头向南呢?

    这个目标的确豪迈,但很不切实际,因为此刻元军重兵集结于北方。相反,南方的金陵地位既重要,又距离濠州、定远一带不远,元军在那里的防守却相对薄弱。

    当一个人一无所有时,他最先想到的应该是争取生存,然后努力站稳脚跟,最后才去图更高远的目标。闹革命也是同样的道理,占据金陵才能站稳脚跟,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冯国用确实是一位人杰,有眼光、有魄力,他和其弟也是最早一批追随朱元璋的读书人。

    后来朱元璋还特命他典掌自己的亲兵,委以心腹之用。

    可惜的是,至正十八年冯国用病逝军中,时年三十六岁。为彰显他的功绩,大明开国后,朱元璋追封他为郢国公,画其肖像于功臣庙,位列元勋第八。

    兄弟双星,其实冯国胜比其兄也并不逊色,史称“雄武多智略”,只是多年的军旅生活,把他彻底蜕变为一个武夫。当大哥病逝时,冯国胜早已积功升为元帅(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师长一级),朱元璋命他承袭兄职,典掌亲军。

    冯国胜后来因避朱元璋“国瑞”的讳,改名为冯胜。他又名“宗异”,可能是因仰慕东汉开国名将——“大树将军”冯异1,所以才取此名的吧。

    1冯异虽然谋略过人,战功卓著,但是为人却谦逊,众将喜欢争功,而此时的他却常常躲到一旁的大树下闲坐,故人美其名曰“大树将军”。

    看最新章节

    5、学习刘邦好榜样

    部队继续向前进发,不久,定远城在望了。

    定远昌义乡有一位叫毛麟的,与该县大姓陈氏组织了一支自保的地主武装,闻听朱元璋的队伍要来,这帮人顿作鸟兽散,而毛麟遂扶县令出降。

    朱元璋认为毛麟是一位有识之士,就把他留在了身边,此人后来成为朱老大的一名重要助手。

    在濠州、定远一带站稳脚跟后,朱元璋率领主力部队继续向南转战,准备攻战滁州。

    半道上,又有一位重量级人物前来投奔,这便是“萧何”式的人物李善长,后来的大明开国第一功臣——朱皇帝后来曾说徐达的功劳“特在诸侯之上”,但他给予老李的封赏却是第一的。

    这一年(1353),李善长恰当不惑之年。基本可以肯定,这老李先前在给蒙古人打工时,混得不太如意,积了一肚子不平气。元末大乱,他也曾想加入哪路诸侯,博个封妻荫子,结果没能成,于是携带全家避乱于东山。后经过一番比较,他便认准了后起之秀朱元璋,于是前来投奔。

    李善长(“善长”之名据说是小明王赐予的),字百室,今安徽定远人。

    严格意义说,老李不能算是读书人,只能说粗通文墨,这点跟冯氏兄弟不能相比;但他头脑灵光,平时对法家学说那一套研究颇深,在这乱世,也算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物。光有头脑,智商高,也未必能成事,偏偏这老李还颇有长者之风,厚道谦和,极善于为人处世。品察性情,协调人际关系是他的拿手好戏。好头脑加上好手段,老李在乡里也算混得如鱼得水,家乡人曾推举他为“祭酒”(管祭祀的)。

    所以,当朱元璋见到他,交谈一番后,顿时觉得有种说不出的舒畅,看来自己又得一贤才。于是将老李留置幕下,让他做了自己的书记官,操持日常细务。

    有一次,朱元璋得了闲暇,就把李善长叫到身边,二人促膝长谈。

    朱元璋说:先生高才,怎么会流落下层?

    这是个令他长期以来都疑惑的问题,他实在搞不明白大元的用人制度何以如此荒谬。

    李善长微微一笑,捋着自己的长须,似乎见怪不怪,回答道:明公,人言当今之世“九儒十丐”,如此颠倒是非、悖极天理,尚有何事不可?所以,该是改朝换代的时候了。

    但朱元璋仍不放心,他认为现在脱脱主政,大行改革之事,似乎中兴有望(当然谁也不会想到脱脱后来竟被害)。如此一来,自己将立刻成为朝廷眼中的乱臣贼子,死无葬身之地。

    李善长用他精熟的法家知识解除了朱元璋的担忧,很简单,元朝积弊已深,沉疴难返,更为可怕的是法度废弛,无以立信于天下,单靠这区区一位贤相,几个能人,焉能救世?

    那我辈何为呢?朱元璋紧紧追问道。

    李善长认为,朱元璋应当坐观天下形势,乘时而动。有利则动,无利则伏。进可以取天下,退也可接受元廷招安。当然,接受招安仅为权宜之计,最终,还是应当取而代之。

    至于如何坐观形势,李善长觉得需要观天时,察地利,取人和。

    老李的话有点玄乎,实话说,朱元璋听得有些似懂非懂。

    几天过去了,老朱心里还是不踏实,于是再次征询李善长:先生,而今四方纷扰,战乱不息,无以自保,不知何时天下才可大定?真是让人忧心……

    言外之意就是:乱世之中,咱朱重八现在暂时图个自保,您尽跟我谈大道理,都太虚了,具体该怎么做还是不清楚。最好能给出个榜样,我依葫芦画瓢就行。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